Mar
21
4:30 PM16:30

分享/利用較低風險資材「百里酚 25% 膠劑」防治蜜蜂蜂蟹蟎

蔡尚諺/ 英國Vita蜜蜂健康管理公司

蜂蟹蟎 (Varroa destructor) 是全球養蜂產業中最具威脅性的寄生蟎之一,對蜜蜂 (Apis mellifera) 的健康及蜂群存續構成重大挑戰。現行防治策略主要依賴化學藥劑,但長期單一用藥已導致抗藥性問題的日益嚴重。因此,探索替代性防治方法,特別是無殘留風險且低抗藥性風險的成分,成為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

百里酚作為蜂蟹蟎防治資材的潛力

百里酚 (Thymol) 為植物代謝物,廣泛存在於百里香 (Thymus vulgaris L.) 及其他植物中,如栗樹蜜、椴樹蜜 (Guyot et al., 1988) 和柑橘類 (Figueira et al., 2020)。其獨特的作用機制涉及細胞膜破壞 (cell membrane disruption),屬於多作用點方式,抗藥性風險較低,因此在國際上雖已使用近30年,卻尚無蜂蟹蟎對百里酚產生抗藥性的報告。

美國環保署 (U.S. EPA) 已將百里酚列為「一般公認安全物質」(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GRAS) (U.S. EPA, 1993),歐盟亦通過 Ecocert 有機認證。然而,在台灣,百里酚仍屬於一般農用藥劑,尚無專門針對蜜蜂用藥的有機認證制度,或是較低風險資材認證制度。

我國本土試驗與防治效果評估

為評估百里酚在我國環境下對蜂蟹蟎的防治效果,Chinkangsadarn et al. (2024) 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養蜂場進行田間試驗。試驗中,每蜂箱包含 4-7 巢脾,施用我國核准之百里酚 25% 膠劑 (敬請參考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農藥資訊服務網),並採用不同的施用間隔 (5、6 和 7 天) 進行測試。結果顯示:

  • 施用間隔 5 天與 6 天的防治率達 100%

  • 施用間隔 7 天的防治率達 98%

  • 對照組的蜂蟹蟎寄生率增加 179%

數據顯示,百里酚對蜂蟹蟎具有顯著防治效果,且未觀察到對蜂群的不良影響 (表 1)。這些結果與先前國際研究報導其防治率介於 83-95% (Floris et al.,2004; Paillard et al., 2020) 相符。

結論

百里酚作為蜂蟹蟎防治資材,具備低抗藥性風險、相對安全性高及防治效果穩定等優勢,適合作為現行藥劑福化利的替代或輪替方案。應以「每巢脾蜂量施用 1 g的劑量比例,間隔 5-6 天施用一次,至少施用5-6次以上」的方式,對蜂群無負面影響,並可有效控制蜂蟹蟎族群,達到蜂群健康管理之目的。

 
 

*蜂蟹蟎寄生率(%):以施藥當天 (第0天) 發現的蜂蟹蟎總數為基礎,將其標準化為 100% 感染率。以此為基準,後續各天的蜂蟹蟎比例則依據該基礎的感染率計算,以判斷初始感染率是上升還是下降。

結果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ANOVA) 顯著性測驗,若結果顯著,則進行 Tukey’s HSD 檢定 測定 5% 差異顯著性。

圖一、蜂蟹蟎寄生率 (Chinkangsadarn et al.,2024)

Chinkangsadarn S, Mendez CN, Clerger F, Kafle L. 2024. An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hymol-based acaricide (Apiguard) gel against the Varroa mites on European honeybees in Pingtung, Taiwan. J Entomol Res 48(4): 436-442.

Figueira JA, Porto-Figueira P, Pereira JMP, Câmara JS. 2020. Tangerines Cultivated on Madeira Island—A High Throughput Natural Source of Bioactive Compounds. Foods. 9,1470: 1-14.

Floris I, Satta A, Cabras P, Garau VL, Angioni A. 2004. Comparison between two thymol formulations in the control of Varroa destructor: effectiveness, persistence, and residues. J Econ Entomol 97(2): 187–191.

Guyot C, Bouseta A, Scheirman V, Collin S. 1998. Floral Origin Markers of Chestnut and Lime Tree Honeys. J. Agric. Food Chem. 46: 625-633

Paillard M, Mielgo P, Giovenazzo P. 2020. Final report: Apiguard efficacy for controlling Varroa destructor in honey bee (Apis mellifera) colonies in Canada. Centre de recherche en sciences animales de Deschambault, Québec, Canada.

Wilmart O, Legrève A, Scippo ML, Reybroeck W, Urbain B, de Graaf DC, Steurbaut W, Delahaut P, Gustin P, Nguyen BK, Saegerman C. 2016. Residues in beeswax: a health risk for the consumer of honey and beeswax? J. Agric. Food Chem.: 1-50.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1993. Reregistration Eligibility Decision (RED): Thymol.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fice of Pesticide Programs, Washington, D.C. EPA 738-F-93-027. 

View Event →
Jul
20
3:00 PM15:00

年會資訊/ 2024 國際蜜蜂健康研討會

  • 國立中興大學 昆蟲學系 (map)
  • Google Calendar ICS

活動目標

近年來蜂產業屢遭蜂蟹蟎、細菌、真菌等病原菌以及多種病毒等害物侵害和氣候變遷等因素,造成巨大蜂損。基於環境生態的重要性及蜂產業的永續經營發展,本屆台灣蜜蜂與蜂產品年會在學會理監事團隊決議下,將擴大辦理為國際研討會,以蜜蜂健康為主軸辦理2024 國際蜜蜂健康研討會,大會將邀請日本、韓國、泰國及紐西蘭等8 位國外學者以及5位台灣學者一起共襄盛舉,為蜜蜂健康及蜂產品等相關議題進行交流與研討。

學會將於2024年9月6-7日於中興大學農環大樓10樓國際會議廳舉辦屆時歡迎各界人士蒞臨共襄盛舉。學會在此特邀貴單位盛情參與贊助,為蜜蜂健康、產業共榮及環境永續共盡心力。

活動時間與地點

第一天:2024年9月6日 13:00~18:10
第二天:2024年9月7日 9:00~16:00

地點:
國立中興大學 農環大樓 10樓 國際會議廳
國立中興大學 農環大樓 1樓 大廳廣場(設有攤位)


活動專頁網址: https://2024.beemeeting.tw/

View Event →
May
6
to May 20

學會公告/ 2024台灣世界蜜蜂日活動邀請

  • 國立中興大學 昆蟲學系 (map)
  • Google Calendar ICS

各位會員大家好,

為響應520世界蜜蜂日,學會將與蜜蜂故事館聯合舉辦 「2024台灣世界蜜蜂日 520一起 "蜂" Taiwan! Follow "蜜"」活動。學會也會有設攤宣傳,其他活動相關內容請參閱附件邀請函。

活動期間:

5月18日 (六) 10:00 (開始報到) ~ 17:00   
5月19日 (日) 10:00 ~ 17:00  


地點: 

雲林縣古坑鄉湳子路88號 蜜蜂故事館

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台灣蜜蜂與蜂產品學會   敬上
聯絡人:乃育昕
連絡電話:04-22840361 ext 513

View Event →
Mar
29
10:30 PM22:30

分享/ 113年度「蜂盛午茶:國產蜂蜜創意烘焙競賽」 實施辦法

蜂蜜不僅是一種天然糖分,富含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發炎的作用,且蜜蜂作為自然界最重要的授粉動物之一,對於生態健康與穩定至關重要。農業部農糧署為促進國人運用國產蜂蜜,辦理「蜂盛午茶:國產蜂蜜創意烘焙競賽」,鼓勵推出具特色之多元創意蜂蜜烘焙品,提升國產蜂蜜產品在市場上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進而擴大消費者認知度。

一、 主辦單位:農業部農糧署

二、 執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以下簡稱農業運籌學會)

三、 報名期限:即日起至113年5月31日(五)

四、(詳情如附件)

附件檔

View Event →
Aug
16
10:30 PM22:30

年會資訊/ 講者介紹:專題演 III

講者介紹:專題演三

國立嘉義大學 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

趙偉村 副教授

趙偉村博士現任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副教授,主要以台灣森林動態樣區如南仁山與合歡山植群研究為主,並探討目前氣候變化對這些森林生態系統可能影響,另外也進行稀有物種保育研究,如台灣一葉蘭與槲櫟。近年來積極參與蜜蜂食性研究,主要欲探討在林下經濟養蜂之效益,並依據蜜蜂所採集回來的蜂蜜或花粉,分別利用次世代定序與顯微鏡觀測辨別其內花粉物種,此兩項分別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黃俊霖副研究員及國立中正大學汪良奇副教授合作。期望能藉由此項研究,除了了解林下養蜂的各蜂種的傳粉效益外,也能鑑別蜂蜜內主要物種組成。

演講題目:
龍眼蜜內的花粉物種組成分析
報名網址:https://2023.beemeeting.tw

View Event →
Aug
7
9:00 PM21:00

年會資訊/ 講者介紹:專題演 II

講者介紹:專題演二

國立嘉義大學 木質材料與設計學系

何尚哲 教授

專長:
林木二次代謝物及其生物活性評估、代謝體學、林木微生物

演講題目:
應用多體學技術評估柳杉精油對西洋蜂之影響

演講內容:
蜜蜂(Apis mellifera西洋蜂)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授粉昆蟲之一,其為穩定生態系統的基石,且在農業生產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蜜蜂的授粉服務已商業化,且全球約有三分之二的農作物仰賴蜜蜂授粉。此外,全球每年授粉服務在農業上的價值超過數十億美元。然而,根據前人的研究指出,在過去幾十年中蜜蜂群落出現大量損失。這可能係由於蜂群接觸殺蟲劑、營養不良、寄生蟲感染增加、棲息地減少、遺傳多樣性減少等因素。因此,維持蜜蜂群落的永續發展已成為研究學者及養蜂業者之一大挑戰。在本研究室先前的研究成果中發現,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葉子及心材精油可抑制蜜蜂美洲幼蟲病致病微生物之生長。本研究則評估由柳杉所得之葉子及心材精油對蜜蜂之影響,並整合轉錄體學、代謝體學和分子生物學相關的技術來研究柳杉對於蜜蜂有益之活性成分相關作用機制。本研究之成果除可為台灣養蜂業面臨之困境提供解決方案外,並將有助於永續農業之發展。

報名網址:https://2023.beemeeting.tw

View Event →
Jul
20
1:00 PM13:00

年會資訊/ 講者介紹:專題演 I

講者介紹:專題演一

 

國立中興大學 昆蟲學系   

吳明城   教授     

吳明城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建立蜜蜂生物學研究室。蜂研究室主要聚焦於蜂健康(蜂群營養、蜜蜂益生菌劑)、蜂產品(蜜蜂行為學、蜂產品分析)和熊蜂養殖等研究領域,涉及開發蜂糧、蜜蜂益生菌、分析花粉營養成分及保健活性、蜂王漿和蜂毒之生產機制探討和開發本土熊蜂飼養蜂糧等主題,協助蜂產業之蜂群保健和優質蜂產品生產。吳教授將在本次年會介紹蜜蜂益生菌之重要性和開發進程。先前的研究已經證實益生菌,能夠代謝分解醣類、產生有機酸,維持蜜蜂腸道健康,並證實可抑制蜜蜂病原菌增生,提升蜜蜂免疫系統,有望開發為蜜蜂專用益生菌。相信藉由吳教授精彩的演講可以讓我們更了解益生菌在蜂產業的應用價值。  

2023年會報名網址: https://2023.beemeeting.tw

View Event →
Jun
21
4:30 PM16:30

分享/ 蜜蜂瘟神「蜂蟹蟎」肆虐!低溫太久全台疫情慘 重,挫蜂蜜產量

荔枝、龍眼陸續開花,蜂農進入採蜜期。然而每年損害 蜂群的「蜂蟹蟎」自去(2022)年冬季大爆發,全台北中南 蜂農皆難倖免,嚴重者甚至蜜蜂全滅,今年蜂蜜產量恐將減 少。

蜂蟹蟎危害好發於冬季,而台灣去年底至今年 2 月低溫 不斷,防治藥劑藥效不佳,蜂農嘆「殺都殺不完」。國內能用 的蜂蟹蟎防治藥劑只有三種,但是網路上卻流竄許多來路不明 的中國殺蟎藥,蜂農若貿然使用會觸法,而且藥效未知反而可 能傷害蜜蜂。現在採蜜期開始,也不能再用藥,苗栗區農業改 良場(以下簡稱「苗改場」)建議,蜂農可先以物理防治法減 少蜂蟹蟎,採蜜期結束後立即用藥劑防治。

冬季低溫太長影響藥效,缺水減少蜜源,降低蜜蜂抵抗力

去年冬季低溫太長是災情慘重的主因。吳姿嫻說明,防治蜂蟹蟎的藥劑,低溫下藥效會 降低,去年冬季低溫一直延續到今年 2 月,導致藥效退去,蜂箱內的蜂蟹蟎數量不斷 攀升,但多數蜂農不敢追加藥劑,「怕再使用藥劑,反會傷害蜜蜂」。英國 Vita 蜜蜂 健康管理公司推廣員解釋,蜂群在冬季需消耗能量保持蜂箱溫度,個體變得虛弱。以往 寒流溫度低但波次少,蜂群在下一波寒流前可以回復體力,但去年至今的寒流波次多, 每次經常只間隔數天,「蜜蜂還沒恢復就受下一波低溫衝擊,更加脆弱,加劇蜂蟹蟎問 題」。冬季缺水也影響蜜蜂健康,簡誌良指出,許多冬季開花的植物因久旱而花況不 佳、花期延後,蜜蜂食物減少,對病蟲害的抗性下降,雖然蜂農也可以餵食蜜蜂,但效 果遠比花蜜差。張耿銘解釋,蜜蜂所需的許多微量元素仰賴植物供給,植物蜜源減少, 蜜蜂營養不健全,就更容易受蜂蟹蟎危害。

採蜜期可先以物理防治減少蜂蟹蟎

近日天氣逐漸回暖,蜂蟹蟎疫況可能趨緩,但蜜蜂的耗損無法恢復,黃國展相當擔憂今年蜂蜜產量,「畢竟有蜂農損失一半以上蜜蜂,蜂蜜恐怕會減少」。至於蜜源現況,他表示南部開花情況尚可,但後續降雨情況會影響落花與花蜜生成,養蜂協會將留意、統計蜂農採蜜狀況。此外,蜂農四處運送蜂箱至各地採蜜,也增加蜂蟹蟎擴散風險,但為了避免藥劑殘留在蜂蜜中,現在蜂農不能施藥防治。吳姿嫻建議,目前蜜蜂較虛弱,蜂農可聚集蜂箱,協助蜜蜂保溫,減少能量消耗,採蜜期過後再進行藥劑防治。苗栗農改良場吳姿嫻課長表示,蜂農可先用物理防治法控制蜂蟹蟎數量,例如在蜂箱底部鋪上黏蟲紙,防止蜂蟹蟎爬上蜂片,或以雄蜂巢片聚集蜂蟹蟎後處理掉,「蜂蟹蟎偏好寄生在雄蜂身上,雄蜂巢片能協助移除蜂蟹蟎」。苗改場也持續選育蜜蜂,希望找出清潔力較高、抗蜂蟹蟎能力強的蜜蜂。

轉載至上下游新聞

View Event →
Jun
21
4:30 PM16:30

年會資訊/ 2023台灣蜜蜂與蜂產品研討會

活動目標

促進國內蜜蜂生物學資訊交流、養蜂技術之精進與蜂產品質量之提升,特舉辦 蜜蜂與蜂產品研討會。研討會內容包蜜蜂生物學專題演講 ,產官學界座談,盼 與會者能從中相互學習許多寶貴蜜蜂生物學專業知識與經驗。

活動時間與地點

時間:2022年9月2日(星期六) 上午9:00 至 下午5:2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 昆蟲學系祝渝講堂 報名網址: https://2023.beemeeting.tw

View Event →
Mar
30
7:30 PM19:30

分享/ 溫網室授粉有解 無蜂王授粉技術開發與應用

無蜂王蜂箱也可以在溫室內進行瓜果授粉的任務。臺灣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恩誠研究團隊,完成智慧農業創新,以蜂王費洛蒙取代蜂巢內的蜂王,未來產業化後將可解決瓜果農長期找不到蜜蜂授粉的困境。

全球暖化造成區域氣候變異加劇,農作物因氣候變異導致其適栽區域顯著改變,且開花與授粉期亦受影響。同時,蜜蜂的分布與授粉亦受氣候變異衝擊,使得作物無法精準授粉,進而導致產量大幅減少,品質亦同時受到影響,蜜蜂也因蜜源消失數量驟降。國外研究發現過去30年來,地球上昆蟲的數量與種類正快速減少中,授粉昆蟲的大量消失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然而未來若以人工取代蜜蜂授粉取代,所需成本將引起農產品價格飆升。

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受國科會補助的「因應氣候變遷淺山坡地農業生態系服務調適策略研究」,由副院長林裕彬與團隊進行氣候變遷對農業生態系的影響研究,其中團隊成員–昆蟲系教授楊恩誠與助理教授曾惠芸,帶領研究團隊深入調查研究區域蜂群的數量、分布及開花植物間的關係。研究成果指出,蜂群在極端氣候最劣情境下,原適居於中高海拔山區的授粉蜂,其因氣溫上升逐漸往高海拔遷移。此項發現與團隊成員農藝系教授盧虎生、王淑珍與園藝系李國譚教授於研究荔枝、龍眼的適栽區改變的結果相同,顯示氣候變遷顯著影響農業作物栽培與生態系統的授粉服務。因此,為解決田間栽培所面臨上述的問題,設施栽培逐漸成為農民選擇的栽作方式。

基於上述計畫的研究成果,楊恩誠教授藉由「臺灣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核心研究群計畫」的經費,改良過去傳統溫室內授粉的方法,一次解決傳統蜂箱蜜蜂數量過多,以及農戶常因開蜂箱餵食蜜蜂而易受攻擊的問題。楊教授利用費洛蒙讓蜂箱內僅需存有一片巢脾,以取代蜂巢內的蜂王,並將此無蜂王蜂箱應用於溫室內進行授粉的任務。研究發現直接使用含工蜂的巢脾加上費洛蒙,即可在溫室內穩定蜂群並進行授粉。進一步在栽種 2 分地的洋香瓜溫室內,測試無蜂王授粉蜂箱的效果,發現所需的蜜蜂數量不需多,即可完成授粉工作。且經測試使用單一個費洛蒙,具長達3個月且還有穩定蜂群的功能。此研究的蜂箱經產品化後已獲得專利,並將包含無蜂王授粉技術的紙蜂箱應用於全臺 88 間溫網室、12 種作物進行授粉試驗,包括洋香瓜、美濃瓜、草莓、絲瓜、苦瓜、大黃瓜、小黃瓜、棗子、櫛瓜、藍莓、甜桃、燈籠果等,結果皆獲得很好的授粉成效,除增加作物產量與品質外,同時創造蜜蜂授粉產業的發展、減少仰賴從國外進口熊蜂(bumblebee)可能造成的生態危機,研究成果深具學術研究與落實農業實質應用。

 
View Event →
Dec
12
8:30 PM20:30

分享/ 蜜蜂免疫系統更依賴於蛋白質多樣性而非數量

免疫系統的維持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資源,可以透過源自花粉的蛋白質持續供應。

單一的蛋白質來源不足以滿足蜜蜂的飲食需求,因此提供多種不同植物花粉的棲息地是更理想的選擇。受疾病困擾的蜜蜂族群可能無法獲得維持免疫功能所需的食物資源,這可能使蜜蜂生活在不正常的生態系統中。

多樣化的飲食對蜜蜂免疫力的影響可以通過其血細胞濃度、脂肪體含量、酚氧化酶活性和葡萄糖氧化酶 (GOX) 活性來衡量。

前三項數值與個體免疫功能有關。血細胞濃度和酚氧化酶活性衡量蜜蜂識別、誘捕和清除寄生蟲的能力。脂肪體是製造抗菌肽的地方。 

全文:https://asknature.org/strategy/the-honey-bee-maintains-immune-function/

View Event →
Dec
12
8:00 PM20:00

研討會訊息/ 第 48 屆 Apimondia 大會

第 48 屆 Apimondia 大會的地點是智利首都聖地亞哥,以白雪皚皚的安第斯山脈為背景。養蜂技術之旅將帶您前往附近的養蜂場,並參觀世界一流的酒窖,品嚐智利葡萄酒。

在 Apimondia 大會期間,您可以在參觀 ApiEXPO 和/或了解最新的科學和養蜂理念時結識老朋友並結交新朋友。我們在養蜂業面臨許多挑戰,大會將努力強調可持續養蜂業的做法。

近年來,世界發生了一些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次大會提供了一個開始恢復正常的絕好機會,同時享受拉丁美洲必須提供的熱情和好客。

請於 2023 年 9 月 4 日至 8 日在智利聖地亞哥加入世界養蜂大會。

Vamos juntos a Santiago!

活動訊息連結:https://apimondia2023.com/?p=home

View Event →
Dec
12
8:00 PM20:00

分享/ 向日葵使蜜蜂大便大很多!!!!

熊蜂和其他授粉者面臨許多生存威脅,諸如 : 殺蟲劑、氣候變遷、農業和土地開發導致的棲地喪失以及肆虐多種物種的病原。

最近的一項發現可能有助於減輕他們的負擔,藉由過去的研究顯示,向日葵花粉可以像藥物一般治療被寄生蟲 Crithidia bombi 折磨的熊蜂,這種寄生蟲是一種單細胞生物,會寄居在熊蜂的腸道內並危害它們的健康。但過去科學家們無法解釋向日葵花粉是如何消滅 C. bombi 的——它是增強了蜜蜂的免疫功能,還是直接毒害了寄生蟲?發表在《昆蟲生理學雜誌》上的新研究表明,答案出乎意料的簡單。

“向日葵花粉會促進熊蜂排便”作者喬納森·賈科米尼 (Jonathan Giacomini) 說,這可以將寄生蟲排出體外。他補充說,花蜜和花粉等植物產物是科學家們尚未了解的昆蟲藥物寶庫。 “蜜蜂正在與對它們有益的自然事物互動”賈科米尼說。通過改變植栽,科學家們希望我們可以幫助蜜蜂爭取生存機會。

全文: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animals/article/sunflowers-vanquish-bumblebee-parasites

View Event →
Nov
4
3:00 PM15:00

分享/ 腸道微生物群影響蜜蜂的社交網絡

很多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群會影響動物的神經發育和行為,但以前沒有記錄到影響社會性昆蟲的群體。這篇研究,研究人員使用蜜蜂來探索腸道微生物群對宿主社會性行為的影響。他們發現微生物群會增加了蜜蜂之間相互作用的速率和專業分工。微生物群所分泌的物質與蜜蜂大腦中檢測到的三分之一代謝物的增加有關,包括在突觸傳遞和大腦能量功能中起作用的氨基酸。其中一些代謝物是社交互動的重要因子。微生物群代謝產物還影響與氨基酸代謝相關的大腦轉錄過程和涉及感覺知覺的大腦區域的表觀遺傳修飾。這些結果顯示,腸道微生物群調節蜜蜂的族群社交網絡,並顯示染色質和氨基酸生物合成的變化。

View Event →
Nov
4
2:30 PM14:30

分享/ 蜂群產生的電量比雷電交加的暴風雨還多

Bee swarms generate electricity

Shutterstock/Darios

成群的西方蜂可以產生 1000 伏特的電壓,其電壓密度大於雷雨和帶電的沙塵暴。當英國布里斯托爾(University of Bristol)大學的研究人員 Ellard Hunting 和他的團隊在英格蘭西部的一個野外觀測站追踪天氣變化時,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他們發現沒有風暴活動的狀況下,研究團隊所架設的電流監測器依然發現大氣電荷的十分活躍。然而,與此同時,附近的西方蜂(Apis mellifera)蜂擁而至,這是蜜蜂在尋找新巢穴時的行為。


研究人員說“當我查看數據時,我有點驚訝地發現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眾所周知,單隻蜜蜂會攜帶少量電荷,但以前從未在一大群蜂群中記錄過如此大的電壓。該團隊結合攝影機並加上電流監視器來測量電場和蜂群密度。研究人員記錄了三大群蜂群通過監視器一次大約 3 分鐘。他們發現蜂群產生了100 到 1000 伏特的電荷。藉由分析蜂群中蜜蜂彼此的接近程度,研究小組發現蜂群越密集電場越強。Hunting 將蜜蜂的最高電荷與之前的氣象事件數據進行了比較,例如晴雨雲、雷暴和帶電的沙塵暴,發現密度高的蜜蜂群超過了它們所有的電荷。它們的電荷密度大約是雷暴雲的八倍,是帶電沙塵暴的六倍。目前尚不清楚這種能力是否對蜜蜂有用,或者它們的翅膀與空氣之間的意外摩擦產物——就像一個人在他們的衣服上摩擦氣球一樣。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343843-honeybee-swarms-generate-more-electricity-per-metre-than-a-storm-cloud/

View Event →
May
11
9:30 PM21:30

新聞/ 食藥署新規定確定100%才能叫「蜂蜜」

食藥署今天公告蜂蜜商品標示新規定,包裝蜂蜜及其糖漿類產品標示公告規定,依包裝蜂蜜及其糖漿類產品所含蜂蜜含量,蜂蜜含量達60%以上者,有添加糖或糖漿者,品名應標示如「加糖蜂蜜」;添加糖、糖漿以外的其它原料,而未添加糖、糖漿者,品名應標示如「調製蜂蜜」或「含〇〇蜂蜜」。
—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
View Event →
Nov
29
2:30 PM14:30

台灣蜜蜂與蜂產品學會 [第六屆]新任理監事

台灣蜜蜂與蜂產品學會[第六屆]新任理監事,已於11月25日順利開票,恭喜新任理監事當選人:

第6屆理事 (依照筆畫)

乃育昕 江敬浩 吳明城 吳姿嫻 吳輝虎

宋一鑫 宋威霆 李仁傑 彭權翊 林俊賢

徐錦源 陳炳輝 彭及忠 程 錡 楊恩誠

理事候補名單 (依照得票):

張世揚 陳春廷 蘇清吉 吳謹全

第6屆監事 (依照筆畫)

吳登禎 杜武俊 陳世雄 陳裕文 戴淑美

監事候補名單:

陳昭鈞

 
View Event →
Nov
17
6:30 PM18:30

分享/ 蜜蜂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健康研究

 

會友中興大學昆蟲系吳明城教授最新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開放式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近年來腸道共生微生物成為研究顯學,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健康緊密相關,我們從蜂腸道中篩選出數株乳酸菌株,其中之一菌株—腸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TBE-8具有極高蜜蜂益生菌潛能,該菌可耐糖滲透壓(50% 蔗糖溶液)、耐酸(pH5.0)、可代謝多種醣類(分析49種醣類中,有26種可被代謝)、產多種有機酸(蘋果酸、乳酸、醋酸、檸檬酸)和抑制美洲幼蟲病病原菌,這些特性意味該菌可透過糖水餵食、耐蜜蜂的酸性腸道、幫助蜜蜂代謝多種醣類、提供代謝原料和協助蜜蜂抵禦病原。

另外,TBE-8發酵液餵食蜜蜂後,發現可刺激蜜蜂之營養和免疫基因表達,推測此菌應對蜜蜂生理有正向影響,將此菌透過糖水菌餵食蜂群後,一天內就擴散至整個蜂群。經由以上的結果,我們希望未來可以將此益生菌實際應用到養蜂場,改善蜂群健康的同時也為養蜂業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

 
View Event →
Oct
27
1:30 PM13:30

分享/ 改變蜜蜂腦部組蛋白修飾後對感染畸翅病毒 (DWV) 的蜜蜂學習記憶能力提升影響

台大昆蟲系團隊研究改變蜜蜂腦部組蛋白修飾後對感染畸翅病毒 (DWV) 的蜜蜂學習記憶能力提升影響,該實驗成果發表於iScience (Cell press)。

近年來研究顯示蜜蜂蜂群的大量消失,可能其中一個因素為感染病毒,而參與的機制複雜。本篇研究從表觀遺傳學的層面探討,感染DWV的蜜蜂在同時處理組蛋白去乙醯化抑制劑丁酸鈉 (sodium butyrate) 後,發現丁酸鈉可以增強蜜蜂學習記憶基因表現,證實對受病毒影響的蜜蜂有正向的改變。並在台大生物機電學系江昭皚教授指導下利用蜂箱自動監測系統大規模分析蜂群返巢行為,結果發現感染病毒的蜂群在改變學習基因表現後明顯提升返巢能力。相關連結:https://www.cell.com/iscience/fulltext/S2589-0042(21)01024-5

該研究成果也受到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旗下科技雜誌(BBC Science Focus Magazine)與美國科學促進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簡稱"AAAS")主辦的全球科技新聞服務網站EurekAlert採訪。兩個網站分別以" Plant compound may protect bees from deadly virus that makes them lose their way home"與“A ‘supplement’ for bees could save colonies from a deadly virus” 為題。報導了台大吳岳隆老師與唐政綱博士發表在《iScience》的研究成果。

連結:

BBC Science Focus: https://www.sciencefocus.com/news/a-supplement-for-bees-could-save-colonies-from-a-deadly-virus/

EurekAlert: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29390

View Event →
Aug
2
to Aug 31

年會資訊 \ 2021展望未來 : 蜜蜂與人類健康

  • 臺灣大學 昆蟲學系 (map)
  • Google Calendar ICS

[最新] 年會公告
歡迎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們一同參加 !

202105 學會演討會.JPG

時間:2021年9月11日(星期六) 上午9:00 至 下午5:20
地點:國立嘉義大學 蘭潭校區國際會議廳

網路報名系統開放時間:2021年8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止,限150名額。
研究生論文比賽﹔請詳閱活動專頁。

疫情期間,做好防疫,保護你我。

詳細年會資訊請至活動專頁,名額有限,歡迎踴躍報名。

 
View Event →
May
10
6:30 PM18:30

學會與APIVITA聯名 \ APIVITA Taiwan 社會公益捐款活動

202105 世界蜜蜂日活動.JPG

APIVITA Taiwan 社會公益捐款活動

2017年是台灣蜂蜜收成五十年來最慘的一次!近幾年來,受寒害、水災等天氣影響,導 致蜜蜂生存 不易、蜂蜜產量銳減;也包含其他人為因素:農作物添加農藥也使台灣的蜜蜂 生態受到危機。 APIVITA Taiwan為了確保台灣蜜蜂能夠永續生存,維護生態環境 2021/5/1起,全台專櫃每售出一件蜂蜜系列產品(蜂王乳面膜/蜂膠面膜/蜂蜜面膜/蜂膠超保濕精露)APIVITA Taiwan就為消費者捐獻NTD$30給非營利組織「台灣蜜蜂與蜂產品學 會」,讓大眾一起更靠近蜜蜂,關懷蜜蜂生態,拯救台灣蜜蜂!

View Event →
May
10
6:30 PM18:30

分享 / 2021世界蜜蜂日活動

響應聯合國世界蜜蜂日 講座論壇與活動

過去50年來全球因氣候變遷、環境汙染,讓蜜蜂棲地大減少,蜜蜂數量也驟減,許多地方的野生蜂數量早已無法幫農作物正常授粉。為了提高人們對於授粉媒介重要性的認識,了解授粉媒介所面臨的威脅及其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聯合國將5月20日定為世界蜜蜂日。該紀念日旨在加強針對蜜蜂和其他授粉媒介的保護措施,將極大地幫助解決與全球糧食供應相關的問題。

活動時間 : 2021年5月22日(六)

講座論壇時間 : 2021年5月22日(六)下午2點~5點

地點 : 心之谷教育園區 (台中市秋紅谷景觀生態園區)

 

主講貴賓

安奎博士

主題:世界蜜蜂日的啟示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系 兼任教授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聘任館長

楊恩誠博士

主題:蜜蜂牽動地球的未來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系主任(2013-2016)
台灣蜜蜂及蜂產品學會 理事長(現任)

陳裕文博士

主題:蜜蜂與人類的健康
台灣蜜蜂及蜂產品學會創會理事長
國立宜蘭大學生技動物系教授
國立宜蘭大學生技動物系主任(2012-2015)
國立宜蘭大學生蜜蜂與生技保健產品開發中心主任

View Event →
May
10
6:00 PM18:00

分享 / 不是100%純蜂蜜可以叫做蜂蜜嗎?衛福部擬訂法規正名,業界意見分歧

本文轉載自 上下游 NEWS&MARKET

蜂蜜沒有明確標示,消費者難辨真偽(Photo by Art Rachen on Unsplash)

蜂蜜沒有明確標示,消費者難辨真偽(Photo by Art Rachen on Unsplash

市⾯上蜂蜜產品五花八⾨,光是龍眼蜜的相關品名,就有純龍眼蜜、龍眼花蜜、龍眼蜂蜜、調和龍眼花蜜、調和龍眼風味蜜、龍眼蜜糖漿⋯⋯等等,許多摻了糖的蜂蜜若標⽰不清,消費者很容易誤判。更遑論有些摻糖蜜,仍在品名標⽰為蜂蜜,對⽣產純蜂蜜的蜂農和業者造成巨⼤衝擊。然⽽我國⽬前對於蜂蜜產品法規不完備,導致亂象叢⽣,衛福部近來正積極搜集各界意⾒,也把國外法規納入參考。以⽇本為例,規定產品若有加糖、⽽蜂蜜成分在60%以上者,須標⽰為「加糖蜂蜜」,不過國內相關產業界對此則意⾒分岐。

 

蜂農堅持:100% 純蜂蜜才能在品名宣稱「蜂蜜」

有業者提出,浸泡了檸檬或加檸檬汁的蜂蜜,只要蜂蜜含量60%以上,就可以叫做「檸檬蜂蜜」,但有蜂農則認為:檸檬蜂蜜也可能是來自天然檸檬花的純蜜,若加檸檬就可以叫做檸檬蜂蜜,那與純蜜之間如何辨別?

蜂農更擔心的是,摻糖的蜂蜜若以此為本,是否可能只需添加少許龍眼萃取液,再加入果糖等糖類,只要還有60%的蜂蜜,就可以叫做「龍眼蜂蜜」了呢?如此一來,跟真正的純龍眼蜂蜜,品名完全一樣,消費者要怎麼區別?

「我站在蜂農立場,當然希望只有純蜂蜜叫做『蜂蜜』,」台灣養蜂協會理事長黃俊彥表示,「如果有加檸檬、加糖漿,就不能寫是蜂蜜。」不過他理解食品業界會有這類需求,但希望有添加的蜂蜜必須如實標示,在品名上和純蜂蜜做出明顯區隔,消費者才容易分辨。

品名標示「蜂蜜」,成分卻是果糖最多(圖片來源/購物網站)

品名標示「蜂蜜」,成分卻是果糖最多(圖片來源/購物網站)

南投宏基蜜蜂生態農場的賴朝賢也堅持,「100%純蜂蜜才能叫做蜂蜜!」他希望政府不要訂出可以混水摸魚的規範,而且要訂規範就要有能力檢驗出來。

蜜蜂故事館總經理程淑婷認為,摻糖或添加其他原料的蜂蜜,成本和純蜂蜜相差甚遠,必須在品名上就讓消費者感受到明顯差異,否則若只寫在背面成份表的小字上,許多消費者並不會認真細看。

蜂蜜標示五花八門,難以辨別純蜂蜜與摻糖蜂蜜(製圖/上下游)

蜂蜜標示五花八門,難以辨別純蜂蜜與摻糖蜂蜜(製圖/上下游)

摻糖蜂蜜叫「調合蜂蜜」可以嗎?學者:同質性相加才能叫做「調合」

若真的仿效日本,把加糖漿的蜂蜜稱為「加糖蜂蜜」,有些食品業者卻又不太樂意,覺得這個名字難聽。目前多數業者的做法是寫上「調合」或「調和」二字,不過產業界對此也是莫衷一是。

蜂蜜專家虎尾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彭及忠指出,依國外法規,「調合」二字應該是同質性的東西相加才能使用,在我國亦然,例如「調合油」是指不同油品相加。而蜂蜜和果糖是不同物質,摻在一起不應該以「調合」稱之。

因為法規模糊,有些業者會把「調合」二字字體縮小、不直接寫在品名,而是移到產品標示不明顯處。也有業者雖然在品名標示為「龍眼蜂蜜調味糖漿」,卻把「調味糖漿」四字寫得又小又難辨識,企圖瞞過消費者,又可宣稱並沒有標示不實。

彭及忠認為,癥結在於「蜂蜜」在我國法規中並不是法定名詞,不像包裝醬油或包裝醋都有明確的標示規範,「要純天然發酵才能叫做釀造醬油,用化學水解的就不能叫做釀造醬油。」而蜂蜜的標示已經討論多年,至今卻仍無共識。

醬油果汁都有專屬的標示法規,蜂蜜卻無

彭及忠強調,「在歐美或紐澳,品名打了蜂蜜就必須是純蜂蜜,如果加了檸檬汁,就必須寫『純蜂蜜加檸檬汁』,」如果加了糖,還必須把比例%數都標示出來,讓消費者一望可知。

何以我國的蜂蜜產品不能明確標示?黃俊彥指出,我國的蔬果汁包裝飲料就有明確規定,果蔬汁總含量達10%以上者,需標示原汁含有率;且始得以果蔬汁為品名,而果蔬汁總含量未達10%者,應於外包裝正面處顯著標示「果(蔬)汁含量未達10%」。為何蜂蜜無法比照?

程淑婷則指出,目前法規和檢驗方法連是不是100%蜂蜜都難以認定,只有一個國家標準CNS1305,只能提供品質的基準,無法作為判斷真偽的依據。若開放內含60%蜂蜜就可以稱為XX蜂蜜,到時候要如何稽查?依據什麼法規?業者標示不實又該如何處罰?

檢驗技術可判摻糖與否,但成本高昂

黃俊彥說,其實大部分蜂蜜都能符合CNS標準,「只是造假的技術很多元,也一直在進化,」即使摻了糖也可以做到符合這個標準。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課長吳姿嫻表示,以現今檢驗方法,是可以檢驗出來有沒有加其他的糖,「如果是加玉米糖漿或樹薯糖漿都驗得出來,但一件可能要七、八千元,」成本相當高昂。

吳姿嫻指出,「現在問題在於食品衛生法規,沒有公告的檢驗方法。」沒有公告檢驗方法就沒有判準,沒有判準也就無法確實執法。

彭及忠解說,目前有碳同位素檢定法、蛋白質檢驗和花粉粒檢測模式,再搭配氣味圖譜的檢測,足以辨別蜂蜜是否摻糖,甚至摻糖的比例,不過穩定性還需要每年持續驗證比對。如果衛福部真的要宣布蜂蜜標示規範,就必須有配套措施,搭配修法和公告檢驗方式。

法規尚未完備,業者自律加上溯源,才能確保買到國產好蜜

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科長李婉媜表示,研議蜂蜜的標示辦法還在廣徵意見,目前未有定論。蜂蜜並不像果汁有額外規範,就是依食安法規定:食品品名要跟本質相符,內容物要如實標示,而且要依含量由高到低。此外,若有加糖,就不能宣稱「純」或「百分百」蜂蜜。

不過加了糖的龍眼蜂蜜,只要糖的成分比蜂蜜少,品名仍可以宣稱為「龍眼蜂蜜」,依目前法規並不違法,只是原料成分必須註明有糖。

同正食品黃姓老闆娘表示,「我覺得要標清楚,消費者才知道有放這些東西,」他們的產品就叫做「調和龍眼蜜風味糖漿」,品名和原料成分表都明白提及有加糖。

「最好的方式是業者自律,加上溯源,」彭及忠提醒,民眾可以認明國產蜂產品標章,或是產銷履歷的蜂蜜,就能保障買到的是純正台灣蜂蜜。他指出,除了摻糖蜂蜜標示不實的威脅,進口的泰國蜂蜜成本是國產蜂蜜的三分之一,國產蜜面臨相當艱難的考驗。

View Event →
May
10
6:00 PM18:00

分享/ 荷蘭科學家訓練蜜蜂檢測新冠肺炎

本文轉載自 Washington Post

當蜜蜂檢測到冠狀病毒的氣味時伸出頭

當蜜蜂檢測到冠狀病毒的氣味時伸出頭

荷蘭瓦赫寧恩⼤學(Wageningen University)的科學家利⽤⼜吻延伸試驗訓練了⼀批蜜蜂,受訓練的蜜蜂每次給予受感染樣本的氣味時,同時都會給予糖⽔作為獎勵,⽽給予未感染樣本時,則不會有糖⽔獎勵。當蜜蜂已經習慣了這個獎勵模式,當蜜蜂接觸到受感染樣品氣味時,就會⾃發性地伸出⾆頭希望可以獲得糖⽔獎勵。與其他疾病⼀樣,新冠病毒會誘發⼈體內的變化,從⽽釋放出⼀種氣味。先前研究證明,蜜蜂的觸角上有170個氣味感受器,可以很容易地訓練牠們在短時間內辨識出⼀種特殊氣味。昆蟲嗅探技術已在1990年代時由美國國防部進⾏有效測試,以檢測爆炸物和毒素等。出於安全因素,⾶蛾、蜜蜂和⿈蜂曾被⽤於偵測爆炸物和醫療診斷。

更多訊息連結: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science/ 2021/05/07/covid-bee-testing/

View Event →